新闻背景: 据报道,截至2024年7月,我国至少有14个城市已建立超过100个骑手友好社区,希望通过平台、社区、物业共建共治,为外卖骑手打通“最后一公里”“外卖员进社区”不应成难题 “外卖员能不能进社区”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近些年,随着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从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很多小区实行人车分流、外卖员电瓶车禁入等制度骑手在小区迷路导致送餐超时、车辆随意停放导致交通堵塞、与小区物业保安发生冲突等事件屡次成为新闻热点【详细】。
我们知道,一些社区对外卖骑手的出入进行严格管理,并非刻意刁难,而是出于维护居民安全和社区秩序的考虑但是,鱼和熊掌真的不可兼得吗?相比一“禁”了之,这中间可以也应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详细】建设“骑手友好社区”是共赢之举。
在骑手友好社区,“友好”不只体现在出入便捷上,还在于为骑手们解决了诸多问题、提供了多种贴心服务——停不了车,社区为他们开辟了专门的停车场;找不着路,社区设置了骑手友好地图和醒目的楼牌号;歇不了脚,附近的“小哥加油站”就能提供休息、充电、娱乐等服务,还能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
如此一来,社区井然有序、外卖快捷便利,物业的管理更科学高效,居民的居住舒适度也随之提升从这个角度看,骑手友好社区的“友好”是惠及多方的,也是一种共赢【详细】 让骑手进小区,畅通的不仅是一扇门,还是基层治理的一个堵点。
能不能进、怎么进出,这涉及物业、骑手、居民等多方利益诉求各地在骑手友好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形成属地主管部门牵头,平台企业、物业公司等多方共建的良好机制,还可以积累基层治理人性化、精细化、多元化的有益经验。
【详细】 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好融入城市 对于很多城市来说,外卖骑手或许是外来务工者以有力度、有温度的举措来善待这些“赶时间的人”,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和担当让骑手们真正感受到被正视、被尊重、被需要,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这座城市的一分子,工作也能更有干劲儿,生活能更加幸福。
这样的“双向奔赴”,也正是“骑手友好”的题中应有之义【详细】 期待各地因地制宜、灵活施策,通过共建共治共享,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好融入、服务社区,为城市多增添一份温情【详细】(以上综合经济日报、人民网、中工网)。
V视角: @不甜氧气:100个小区对大城市来说的确有点少,每个小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后期可以增加试点范围,老小区和新小区的管理模式也不同,还是得因地制宜 @大橘狸的皮卡丘:希望能多探索兼顾社区秩序、用户体验、骑手便利的综合治理方案。
@壁花少女:我们这推出的“外卖地图”就对外卖骑手们很友好 @一抹阳光:这种举措真是用心了,我觉得物业公司可以先从这种小举措开始提高服务水平 @你在听我唱歌给你听:大热天的,外卖小哥有乘凉的地方了,也不用乱停车了。
@魔都linda:非常棒,愿全市有更多的暖心友好社区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建设“骑手友好社区”,听上去是一个新概念,但做起来无非是“老法子”:完善门牌楼栋标识、划定骑手专用停车区、建设骑手驿站……这些举措难度不大甚至有些“不起眼”。
然而,当这些“暖心小事”积累起来,就会成为改善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生存环境的“关键大事”。与骑手友好,城市一定会更友好。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