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漫画未来发展(课程 | 盘剑:中国动画艺术演进与动漫产业发展)中国,演进,产业发展,未来发展,漫画

wufei123 发布于 2024-09-20 阅读(2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由杭州师范大学与华数求索频道联合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型经营管理与传播人才培训》于2023年7月18日开班。

中国动画艺术演进与动漫产业发展授课教师:盘剑

教师简介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课程简介盘剑教授从中国动画的艺术演进入手,通过对卡通片、美术片、动漫片和国漫片的概念讲解,以及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历史逻辑梳理,向学员们介绍了中国动画100年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基于动画艺术发展的内在变化显示出来的科学性、规律性的发展机制,由此构成一条历史发展和艺术演进脉络。

盘教授结合新时代动漫产业发展机遇,提出要立足动漫原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设计,注重国漫后端产业链开发,做好新型产业生态和价值链的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动画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性的参照盘剑教授长期从事影视艺术、文学、大众传播及文化的研究与教学。

本次课程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授:第一部分通过三个时期卡通影片的概念介绍中国动画的百年历程;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当前动漫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及未来趋势一、、、中国动画的艺术演进

纵观中国动画发展的百年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动画有着不同的概念表达:“卡通片”时代——中国动画的诞生期(1923—1949);“美术片”时代——中国动画的成长期(1949——2004);入市场经济走产业化道路后,则先是叫“动漫”,后来又出现了“国漫”的概念——中国动画的成熟期(2004—至今)。

这些概念的出现、变化并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有着某种必然性,并且是意味深长的,因而通过考察这些概念的运用及其变化、更替,或许可以看到中国动画的艺术演进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一)“卡通片”与中国动画的起步

“卡通片”的“卡通”是英文cartoon的音译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把“卡通”等同于“动画”,当成动画的另一个名称,但实际上,“卡通”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动画,因为cartoon的本义首先是漫画、讽刺画,然后才是动画。

既然三个概念都用同一个单词来表达,便意味着这些概念之间有着某种相同性、相似性,至少是关系密切的因此以“卡通”命名“动画”,应该是强调这种动画具有一定的漫画元素、漫画特性,或者就是一种“漫画式的动画”事实上,美国动画都是这样的卡通片——在美国,除了将动画统称为cartoon,还把动画电影特称为cartoon film,可以理解为“漫画式的动画电影”。

他总结了卡通片的特点:具有漫画式的动画性质,幽默与讽刺的风格,变形、夸张和肢解的语言风格和娱乐精神的思想内核他通过给学员们播放《海绵宝宝——章鱼哥罢工》的卡通片段,从成人视角和小孩视角两方面阐释了卡通片关注反映现实问题,表达群体内心的社会功能。

盘教授指出,中国动画在起步阶段,学的主要是美国动画,这有多方面的证明作为中国动画的先驱者和创始人,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上世纪20年代左右……相继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从小就对木偶、皮影、走马灯和中国传统美术感兴趣的他们在这个时期初次接触到了‘卡通片’。

这些‘卡通片’基本都是从美国引入国内的,如《白雪公主》《大力水手》《鲍比小姐》《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的小人》等等万氏兄弟从此爱上了这门新鲜的艺术形式,依凭有限的美国动画资料开始研究动画的制作原理和表现手法”。

(李孟《孙悟空:看我72变》,《中国收藏》2014年第8期)不仅如此,他们当时的动画创作还受到梅雪俦的帮助和指导,梅雪俦原为旅美华侨,曾在迪斯尼学过一点动画制作,还在纽约成立了一家电影制作公司——长城画片公司,1924年迁回上海后,邀请万氏兄弟加入“长城”并在公司内设立卡通片部门,试拍动画片,1926年宣告中国动画诞生的《大闹画室》就是由长城画片公司出品的,编导也由万籁鸣和梅雪俦联合署名。

此后,万氏兄弟不仅以“万氏卡通”的名义创作了《纸人捣乱记》《一封书信寄回来》等一系列的“美式”卡通片,而且在1941年出品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的片首鲜明标注着“第一部长篇有声立体卡通”的字样,片中的“孙悟空(也)被设计成铜铃眼、雷公嘴、细胳膊、面条腿,手上似乎还带着副白手套,又圆又矮的身体怎么看都有几分米老鼠的影子”。

由此可见,中国动画是从卡通片起步的,并深受美国动画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国产动画主要就是这种“美式卡通片”(二)“美术片”与中国动画的民族化1947年,中国动画界开始出现了对动画的另一个称谓——“美术片”,这个概念最早由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厂长袁牧之提出,他在这一年的年初布局“七片生产”时指出:“所谓七片就是艺术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翻译片、幻灯片和新闻照片。

”(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0页)“七片”中没有“卡通片”,因此“美术片”显然是作为“卡通片”的替代者被提出来的随着1950年3月东影的“美术片组”整体迁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简称“上影”),1957年4月上影的美术片组改组扩建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美影厂”),中国动画完全进入了“美术片”时代。

盘剑教授指出,从“卡通片”到“美术片”,绝不只是一种表面的称谓变化它还是意识形态上的“去美国化”表现,这当然跟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政治体制转换相关他举例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奖却被评委当作苏联动画,表明在“去美国化”后,中国动画实际上还曾经有过一段“趋(仿)苏联化”的过渡。

而代表“中国学派”动画起点的《骄傲的将军》(1956)则是“趋外化”的终结和“向内化”(即“民族化”)的发端,“美术片”也因此不仅获得了“新中国动画”的政治身份,而且完全成为中国“民族动画”的代名词在这个时期的“美术片”似乎有意绕开了“漫画”和讽刺,从《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渔童》《聪明的鸭子》等经典美术片可以看到,美术片的“美术”主要包括水墨、剪纸、折纸及其他民间工艺艺术,就是没有漫画,甚至在将漫画作品改编成动画时也尽可能消解其漫画性,如1958年由章超群导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改编自漫画家张乐平著名漫画作品的《三毛流浪记》就选用了木偶片的形式,而失去了漫画本身的吸引力。

其次,美术片由于形式上借鉴国画、剪纸、折纸、民间工艺艺术,内容上选择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在制作上精雕细琢,所以总体上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质量,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盘剑教授认为,“中国学派”即是美术片所建构起来的新中国动画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之间试图摆脱一切外来影响,向内呼应政治、经济体制并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独特的艺术体系。

(三)“动漫”“国漫”与中国动画的再卡通化和再民族化盘剑教授认为,“动漫”一词最早出现于1993年——中华动漫出版同业协进会在这一年创建,这个第一次在名称中使用了“动漫”概念的行业机构又于1998年11月创办了一本资讯类月刊《动漫时代》。

其背景是80年代改革开放、90年代文化体制改革,以及WTO协议签订后美国大片开始进入中国尽管美国、日本动画都不直接使用“动漫”这个名称,但不可否认,不论在美国还是日本,动画和漫画都是关系密切甚至密不可分的,不仅美国的“卡通”这样——如前所述,日本动画同样如此——据统计,日本动画片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改编自漫画作品,并因此形成了“动画+漫画”的产业运营模式,更进一步创造出了独特的“ACG文化”。

甚至,在日语中,“动画电影”被叫作“漫画映画”,这也与英语中“cartoon film”的含义惊人地相似因此,当中国动画界重见美国动画并接触日本动画后,便敏感地抓住了其与漫画的密切关系盘教授提出,“动漫”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动画+漫画”,两门艺术并列,或两个相关的行业(今天还暗含第三个行业——游戏)结合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并共同建构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形态(ACG文化)。

第二层含义是“具有漫画元素、特征或漫画式的动画”,这是二者结合、融合创造的一种新型动画由于美国、日本既为世界动画强国,而其强大又不仅在于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在于其拥有体现动画本质特征、反映动画独特机制、符合动画发展潮流的主流动画观念,以此为依托,再加上中国动画的产业化推进,所以“动漫”这个概念在中国一经出现便不胫而走,迅速普及和流行,同时终结了曾经辉煌一时的“美术片”,把中国动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012年中国动漫产业开始转型升级,以提高作品/产品的制作质量带动进一步的创作方法、艺术观念调整,将国际化、流行化与民族化有机结合、融合起来而在这种调整中,又一个重要概念悄然出现——“国漫”“国漫”可以看作对“动漫”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动漫”的升级形式,它有效地弥补了原来“动漫”概念可能存在的缺陷,既保留了动画的漫画元素、特征,肯定其“漫画式动画”的基本属性;同时又强调它还应该是“中国的”“民族的”,在“再卡通化”的基础上进行“再民族化”,因此,“国漫”即为“中国民族动漫”。

“国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第一个作品样本是2015年出品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接着是《大鱼海棠》《大护法》《小门神》《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影院动画,以及《斗罗大陆》《武庚纪》等网络动画,这些作品不仅充分表现了上述“国漫”特征,而且在影院、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平台上播映,拥有全媒体传播形态,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从“卡通片”起步,经“美术片”成长,以“动漫”再卡通化,在“国漫”中再民族化——中国动画这样一路走来,并将由此走向真正的成熟

二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盘教授提出,当下动漫产业的“热点”错位而成 “痛点” ,产业转型升级还没有完成盘剑教授从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点探索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轨迹:2004——2011年为 规模拓展期;从2012年至今处于转型升级和产品迭代的发展过程中。

他指出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化得益于2004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国家逐步对动漫行业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高度重视和对行业发展大力支持盘教授通过“阿凡达”“迪士尼”等美国动漫产业的数据表明:动漫产业的产值”大头”不在作品的创作本身,而在衍生价值链的开发。

并通过两个模型建构指出衍生开发的巨大价值:内产业链通过漫画创作——动画制作——发行播映——图书音像出版——IP形象授权——游戏开发——衍生品开发等的价值链模式;外产业链则通过动漫产业+文化产业其他行业+文旅产业+传统产业+科技产业等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价值。

课程最后,盘剑教授以当前热映的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例,从中国动画产业与未来电影发展的角度表明,通过动画业态的更新发展及动画技术和电影行业多场景运用等融合发展,未来虚拟人电影的出现也是极有可能因此要注重中国动画产业的新型产业链价值和生态的开发、升级,以动漫为核心驱动,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助力中国动漫的蓬勃发展。

本项目由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文稿:崔澜夕图片:袁明暄排版:楼妍希编审:杨志伟、袁明暄终审:沈松华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标签:  中国 演进 产业发展 未来发展 漫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